無需特定解碼硬件,美科學家研發能破解各種代 |
來源: | 發布時間:1632114232 | 瀏覽次數:
|
為了實現更高的處理效率,國外科學家研發一款“通用解碼芯片”。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宣布,攜手波士頓大學(BostonUniversity)和愛爾蘭梅諾斯大學(maynoth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研制出首個能解碼任何代碼的芯片,可應用于AR、VR、游戲、5G網絡以及依賴于以最小延遲處理大量數據的連接設備。 MIT表示,從電子郵件的段落到VR環境中的3D圖形,在網絡上傳播的每一段數據,都可能被沿途遇到的噪音所改變,比如來自微波或藍牙設備的電磁干擾。因此這些數據往往都會被編碼,當它們到達目的地時,解碼算法可以消除噪聲的負面影響,并檢索原始數據。 只不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多數糾錯碼和解碼算法是一起設計的;每個代碼都有一個與特定的、高度復雜的解碼算法相對應的結構,這通常需要使用專用的硬件。 為此,MIT和波士頓大學、愛爾蘭梅諾斯大學共同研發出首個能解碼任何代碼的芯片,此一芯片名為GuessingRandomAdditiveNoiseDecoding(GRAND),是一種通用解碼算法。 MIT指出,當編碼數據在網絡中傳輸時,它們會受到干擾訊號的噪聲或能量影響,而這些訊號通常是由其他電子設備產生的。當編碼數據和影響它們的噪音到達目的地時,會由解碼算法查閱其碼本,并猜測存儲的訊息是什么。 而GRAND采用的方式為,通過猜測影響訊息的噪音,并使用噪音模式推斷原始訊息;GRAND按可能發生的順序生成一系列噪音序列,從接收的數據中減去它們,并檢查結果碼字是否在碼本中。雖然噪音在本質上看起來是隨機的,但事實上它有一個概率結構,允許算法猜測它可能是什么;從某種概念上來看,這作法類似于故障排除。 研究團隊之前已證明了GRAND算法的可行性,而本次實驗則是首次在硬件(芯片)上展示了GRAND的有效性和效率;未來研究團隊將會測試GRAND破解更長更復雜代碼的能力,并調整芯片結構以提高能源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