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1700億后妥協!美國批準供應商向華為出售部 |
來源: | 發布時間:1632115048 | 瀏覽次數:
|
8月25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兩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已經批準了相關供應商向華為出售用于汽車零部件的芯片,該批許可證涉及的產品總價值達數億美元。 眾所周知,美國持續數輪的對華為的制裁,已經使得華為的自研芯片無法制造,同時采購第三方基于美國技術設計和制造的芯片及零部件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不久前,華為發布的P50系列智能手機不僅只能將麒麟90005GSoC芯片當成4G芯片用,同時為了維持手機業務的運轉,還推出了基于高通驍龍8884G版本的P50系列。 同時,華為為了降低智能手機業務下滑所帶來的影響,自2020年以來持續在汽車電子市場市場發力。2020年10月30日,華為正式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HuaweiIntelligentAutomotiveSolution),帶來了全棧汽車解決方案,包含1個計算和通信架構,5大通信系統(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車云服務、智能電動),以及30多個智能化部件(包括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攝像頭等部件)。11月14日,華為、長安汽車、寧德時代三方宣布將共同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 損失1700億美國“自討苦吃”? 實際上,這次的批準的許可證并不是美國的“施舍”,而是不得已的“妥協”和“讓步”。 華為是美國芯片產業上游的頭部客戶,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之一。在美國政府“一廂情愿”限制出口出售的同時,美國芯片企業正在遭受巨大的損失。 據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此前發出的聲明表示:因為海外客戶對于美國芯片設備和軟件的采購量下降,美國芯片業已發生將近17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12萬億元)的收入損失。 不僅如此,許多終端廠商出于供應鏈穩定的需要,也轉向采購其他企業的產品,這使得美企在市場的地位面臨挑戰。 高通曾表示:“出口規則調整將導致公司80億的收入損失”。業績下滑導致美國各大芯片企業,紛紛向官方申請獲得供貨許可。 而這也為事情帶來了轉機:或許是意識到損失一發不可收拾,美國方面突然轉變態度,陸續允許企業開始向中企供貨。 據財聯社去年11月13日援引華爾街投行分析師的消息,高通已獲得向華為銷售4G芯片的許可。除了高通外,英特爾和AMD已經從美國政府獲得了向華為提供電腦和服務器處理器的許可。 針對芯片出口許可,路透社報道稱,華為一名發言人未正面回應此事,但表示會通過相關業務部門進行確認。他同時表示,“我們將自己定位為智能網聯汽車的新零部件供應商,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汽車OEM(制造商)制造更好的汽車。” 項立剛直言,此次美國批準對供應商的許可對華為的來說是積極和正面的,但其影響力是有限。一方面生產汽車芯片相關產品并不是華為的主要產業,另一方面智能汽車屬于新興產業,華為的客戶體量并不大。因此,他認為,華為的求利益變之路,不僅限于智能汽車供應鏈,未來華為需要在更多領域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不過,華為的要做智能互聯汽車的新零部件供應商也面臨著“缺芯”的難題。目前全球汽車芯片市場主要被恩智浦、瑞薩電子、英飛凌、意法半導體(ST)、德州儀器、安森美、等海外芯片大廠所占據。因此,華為要想壯大汽車電子業務就需要獲得充足的關鍵的芯片和零部件供應。 據熟悉申請流程的人士告訴路透社,美國已向部分供應商發放了許可證,授權其向華為出售用于視頻屏幕和傳感器等汽車零部件的芯片。 汽車芯片通常被認為并不復雜,這降低了審批的門檻。一位了解許可證審批情況的人士表示,美國政府正在為汽車芯片發放許可證,這些芯片可能具有其他支持5G能力的組件。 當被問及汽車芯片許可證時,美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美國政府繼續一貫實施許可政策,“以限制華為獲取可能損害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的商品、軟件和技術”。 這位人士還說,美國商務部被禁止披露許可證批準或拒絕的情況。 報道提到,華為發言人拒絕對許可證相關問題進行置評。不過發言人表示:“我們正在將自己定位為智能互聯汽車的新零部件供應商,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汽車原始設備制造商制造更好的汽車。” 美國對華為將轉變策略? 2019年,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其所謂的“實體清單。2020年9月15日,美國的芯片出口禁令正式生效,這一禁令不僅讓華為的手機業務受到嚴重阻礙,也對美國本土芯片企業的出口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此次放松芯片出口限制,是否意味著拜登政府態度的轉變?通信行業觀察員項立剛分析,一些美國企業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向政府拿到類似的許可證并不難。放松汽車芯片的出口并不代表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和壓制政策有根本性的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