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余曉暉在日前參加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1年峰會上表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出現了一輪“缺芯危機”,這導致全球汽車累計停產數約為300萬輛,其中,手機芯片的供貨周期也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其重要原因是,新的數字終端對芯片的需求出現了大幅增長。按照余曉輝介紹,智能汽車MCU需求量是傳統汽車的4倍以上,5G手機對射頻前端器件的需求量也增加了超過50%。
汽車MCU缺口拉大
今年四月,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全球汽車行業“缺芯”雖已持續多時,但從當前來看,危機尚未得到緩解。據AutoForecastSolutions最新統計,截至今年3月29日,全球共六家汽車制造商因芯片短缺而減產的汽車數量達到6.5萬輛。目前,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115.7萬輛,預計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將因此減產超200萬輛。
聚焦于中國汽車市場,因芯片短缺導致的產能受挫也正在上演。日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透露,今年1~2月,芯片短缺問題已造成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減產5%~8%。
在汽車行業“缺芯潮”中,MCU(即微控制單元)類產品受到的負面影響尤為嚴重。“從當前情況來看,MCU類產品面臨的短缺情況比較嚴重,主要還是供需失衡導致。”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招商銀行研究院研報稱,當前,MCU的交貨期已經從此前的3~4個月延遲到6個月以上,有些種類的交貨期甚至長達9個月以上,幾乎所有的MCU交貨期都增加了兩個月以上。
據了解,汽車芯片可分為控制類(MCU和AI芯片)、功率類、傳感器以及其他芯片。在汽車電子芯片領域,MCU的應用范圍較廣,涵蓋車身動力總成、車身控制、發動機控制單元、輔助駕駛等。在一輛汽車所裝備的所有半導體器件中,MCU大概占三成,平均每輛車要用到70顆以上的MCU芯片。此外,MCU可分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微處理器,位數越高代表數據處理能力越強,應用場景越復雜,汽車電子領域主要使用16位到32位MCU芯片。
川財證券研報認為,汽車行業“芯片荒”的實質原因是MCU芯片價格低廉,車企對其生產的穩定性不夠重視,為進一步降低成本,車企和供應商都采用了垂直分工模式,即生產和研發分離,將產能外包。據IHS統計,臺積電承包了全球70%的MCU產量,但汽車芯片僅占臺積電銷售額的5%。
車企采取的外包模式,將芯片供應與臺積電這樣的供應商進行了“深度綁定”,市場行情稍有波動便深受影響。2020年疫情初期,不少整車企業都下調了芯片采購量,而2020年三、四季度起全球汽車銷量超預期帶來了芯片需求的超預期。但汽車芯片以成熟制程為主,本身供給彈性小,議價能力偏弱,在其他行業需求旺盛時芯片供應商較難快速把產能向汽車芯片切換,疊加日本、美國等部分芯片供應商產能遭受自然事件影響,全球芯片供給上更難快速提升產量。
此外,上述研報還認為,近年來,汽車MCU芯片普遍使用工藝成熟的8英寸晶圓。但8英寸晶圓生產線自2007年起鮮有增加,原有產線也得不到更新,面臨老化風險。更為先進的12英寸晶圓產線并沒有得到汽車行業的大力支持,這導致風險一來,失去了后續的晶圓產能。
ICinsights:汽車微控制器銷售2021年預計激增23%
汽車微控制器在過去十年間占微控制器(MCU)總銷量的約40%,近期受疫情影響仍處于不平衡狀態。根據ICInsights的2021TheMcCleanReport年中更新,盡管微控制器持續短缺,導致汽車制造商今年(2021)不得不暫時關閉工廠,但隨著經濟復甦,2021年汽車微控制器的銷售額預計將激增23%,達到76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22年和2023年也將出現14%的強勁增長。
圖、2019-2025年汽車微控制器銷售

臺積電表示,2021年第三季的汽車微控制器晶圓廠產能與2020年比將增加60%,比COVID-19疫情前高出30%。
超過四分之三的汽車微控制器銷售來自32位元微控制器,預計2021年銷售額為58億美元,其次是16位元微控制器,預計銷售額為13億美元,排名第三的8位元預計銷售額為4.41億美元。
32位元微控制器平均售價的提高以及市場供應緊張,有助于推升2021年的銷售量。ICInsights預計,32位元微控制器的平均銷售價格2015年到2020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為-4.4%,價格在2021年上升13%,達到0.72美元。
車載信息娛樂系統預計將占2021年汽車微控制器銷售額的10%(約7.8億美元),而其他部分(發動機控制、動力系統、剎車、轉向、電動窗、電池管理等)的微控制器預計將占90%(68億美元)。根據ICInsights,信息娛樂微控制器的銷售額預計從2020年的4.95億美元上升59%,而其他汽車微控制器的預計將從2020年的57億美元上升20%。
雖然汽車MCU需求增大,且奇缺,但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在今年六月的演講所說,葉盛基介紹稱,當前,我國各類芯片中MCU控制芯片最為緊缺,國內MCU控制芯片企業最為薄弱。截至目前,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為15%,其中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
目前,芯片短缺已成為全球性發展問題。葉盛基認為,由于當前汽車芯片供應缺口、恢復周期等信息的不清晰,市場上出現芯片分銷商囤貨居奇、漫天要價情況。同時,企業也選擇大量囤貨掃貨,提高芯片庫存,來抵御未來的風險,進一步加劇了當前芯片短缺困境。
中汽協方面預測,今年第二季度汽車芯片短缺將達到最高峰,樂觀預計汽車芯片短缺情況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緩解。“目前半導體行業產能對汽車行業提供了較大的支持,當汽車行業不缺芯片后,其他行業再經過半年周期性調整,預計到2022年年底整個半導體產業供應將恢復平衡。”葉盛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