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強芯”來日方長[] |
來源: | 發布時間:1632115049 | 瀏覽次數:
|
因受疫情影響而導致的汽車芯片供應緊張仍未緩解,業界普遍的看法是,即便此次“缺芯”得以緩解,汽車芯片國產化進程亦不可逆轉,中國汽車半導體行業迎來了發展良機。 眾所周知,芯片在汽車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是實現汽車信息感知及控制的前提。隨著汽車“新四化”技術不斷落地與滲透,全球汽車業對芯片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汽車電子在整車成本中的占比將達到45%。然而,芯片是技術壁壘最高、全球集中度最高的產業也是不爭的事實,全世界的芯片都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設計、生產。其中,車用半導體市場幾乎都掌握在英飛凌、瑞薩、恩智浦等歐日美芯片廠商手中,目前汽車芯片國產化率尚不足5%。 多家機構的研究報告指出,疫情影響海外芯片供應,短期部分車企產能或將受限,中長期更多的反映出國內汽車芯片亟須自主替代的趨勢,這一趨勢也有利于國內自主芯片企業及自主研發企業加速發展。在汽車芯片供需緊張的情況下,國產芯片或將迎來良好機遇。據悉,目前在芯片封裝測試方面,中國企業已經迎頭趕上,市場份額在全球范圍內也有所提升。隨著全球芯片供應商陸續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國內芯片供應商的訂單量出現井噴式增長,相關制造廠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國內外不少車企開始向國內芯片廠商采購。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也已聞風而動。盡管相較于國外芯片企業,國內芯片企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但資本市場仍對其青眼有加,芯片板塊持續上漲,個股股價水漲船高。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發和產品設計上,國內芯片企業仍有差距,特別是在高端芯片領域,目前動力系統、底盤控制等關鍵芯片均被國外巨頭壟斷。長遠來看,中國汽車芯片企業的崛起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特別是在中高端應用增量市場。業界普遍認為,此番汽車芯片供需失衡,客觀上加速了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的步伐,許多國內汽車半導體企業在不同產品和領域實現零的突破,甚至實現量的釋放,希望這些企業能珍惜時間窗口,在市場突破的同時繼續車用芯片研發創新,將國產汽車芯片替代之路堅持走下去,建立我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生態,打破行業壁壘,補齊行業短板,實現我國汽車芯片產業的自主安全可控,并推動我國成為全球汽車芯片的創新高地和產業高地。 在寄望中國芯片企業加強創新突破的同時,對于中國汽車企業而言,也要敢于嘗試國產芯片替代??梢钥吹剑斚虏簧佘嚻舐摵闲酒髽I共同研發,以加速國產芯片替代。而從長遠發展來看,自主研發或將成為中國車企解決芯片問題的關鍵。在此次芯片危機襲來之際,早已布局半導體業務的比亞迪曾表示,由于在車規級芯片領域布局很早,自主研發、適應性強,幾乎不受這次全球汽車芯片短缺的影響。此外,廣汽集團等車企也在加大對芯片產業鏈投資的同時,自主研發空調控制器等車規級芯片,目前部分電子控制器產品已形成初步的國產化推進方案,其中包括智能網聯領域的部分高端芯片,進一步補強產業鏈。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芯片產業與汽車產業正在加速協同貫通、緊密合作,隨著這兩大產業的對接與融合,共建創新聯合體和產業生態圈,未來汽車也在逐漸顯露全新的模樣,而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也將面臨巨變。正如業界資深專家羅清啟所預言,我們從通信行業里站起來的巨量的半導體和軟件將會被裝到汽車上,中國汽車產業完全可以在一個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思忖過的空間中崛起。 |
|